|  | 
| 三  三毛之死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和女知名人氏。但三毛崇拜的是凯撒,她更垂青伟大的争服。灰姑娘不会永远满足于水晶鞲,宫庭舞,乘南瓜车赴约,三毛也不会满足台湾作家三毛这一誉满全球的荣称。正当她把目光对准新的目标并准备开始新的征服时,也许是出于嫉妒,命运之神也开始了对三毛新的捉弄。它残酷无情的从她身边夺走了柯西,把无穷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留给她。接下来是遭遇了车祸,而在剧本创作的另一偿试领域也使她陷入难堪中(除剧本创作者外,演员,导演等均获大奖),更糟糕的是她的健康也在落井下石,她不得不动员自己的毅志的全部,坚忍地进行着抵抗。令人烦恼的是人们把作品中的“我”完全当成了三毛,又理所当然的把三毛完全当成了陈平。她承受着痛失亲人和孤独的煎熬,承受着疾病的折磨,更为名人的头衔所累。此刻的她已变成了虚假的楷模,看似乐观的空壳,终于她下定决心要亲手砸碎那个由她创造给她曾带来莫大荣誉和烦恼的“三毛”。
 她几次为“三毛”设计着死,但必须是有声有色。她要“三毛”在讲台上讲话时死去,“讲话筒也轰地一声落在地上....人们争着往前跑着看这个倒地的心目中的人物,生时不同凡响,死也死的有声有色.”对于自己的设计总难满意,她便请登琨艳--在心灵上可以与她互通有无,相处最为默契的好友为“三毛”设计最隆重的告别人生的仪式--葬礼,于是“三毛的葬礼”一文问世。
 
 四三毛的死因迷雾
 
 三毛死于自杀似早已成为定论,她曾几次自杀未遂,在与朋友的言谈中也曾多次谈到死,特别是在死前委托朋友写葬礼文章都说明自杀说不无依据。提出这种看法的人大多数是对三毛熟知的。三毛是个心态十分矛盾的人,在她心中常常是生与死同在,喜与悲同在,爱与恨同在,坚强与虚弱同在,不应因其具有某一观念或心态就断言为某。其实即便我们健康人的心中,性格中又何尝不具有相互矛盾的两重性呢?从三毛的成长历程中不难发现,每当她的命运的份量出现偏差时,她就会对毅志的法码努力的作出调整--同命运抗争几乎是人们心目中女性“三毛”的代称。而三毛在作品中,在无数次的演讲中,津津乐道的也正是此点。登琨艳在谈到写“三毛的葬礼”文章之前曾与三毛商量,让作品中的三毛死去,以减轻作者心中重负。从三毛在1990年11月22日在对新加坡张美香的长途电话采访谈话中说她要努力的工作,要走遍中国,要出个人专集;在给贾平凹的信中谈到“后天做手术”并相邀同游商山,都说明三毛心目中的明天仍然多姿多彩。那么她怎么会在倾刻间作出如此荒唐的决定,怎么会在仓促之间作出如此错误的选择?众多所见所闻的材料表明,三毛系自杀,亦不乏它杀因素,我们说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被三毛在无数次文章中称为爱得心痛的人,在生活旅途中结为伴侣的人,在未来的设计中憧憬为相知相守的人。这些人都是男性,在三毛的不同时期都拌演着生死相期的角色,舒是突然逃走的,他是用痛苦慢慢煎熬三毛的人;柯西是突然死去的,他是用巨大痛苦撕裂三毛的人;而王老人则是由于犹豫徘徊,并由一个个的小错误折磨三毛的人。罪过在他们身上,错误却必需要由三毛自己来负责了。如果舒的离去她能坦然以对,如果王老人的不解她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在柯西离去后能尽快地重建爱窠,她的故事就决不会出现后来那样的结局。(我这样说是会遭到许多朋友批评的)有人提出疑问,她怎么那样傻居然会看上一个比她大几十岁的老人,回答十分简单,她要回大陆,要挖掘童年时就听说过的歌王这座埋着丰富宝藏的大山,她要让她的三毛迷们对她的期待不至落空,她要把台湾三毛的称谓改变为中国三毛.....如果不是那样,她..
 
 五 迷语
 
 很多人认为三毛之死至今也仍然是个迷。我也作了些猜想,先猜一猜三毛说过的名字中的两个卦,我想一个应该是乾卦,另一个是坤卦。再说三毛死之迷,她的死应该说还是自己做了临时暂短的安排的,那也是三毛健在时曾设计过的方法之一,你不妨注意两点:丝袜,另一点是与红楼梦中一句诗有关,有兴趣的话再另找时间讨论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