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章 服饰
有句老话,叫“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老话也不一定就对。人生在世岂能“吃穿二字”?但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吃,不能不穿,倒也是事实。
时尚问题
中国文化在传统上,是反对和厌恶“奇装异服”的。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奇装异服简直就是坏人、流氓、色鬼和品行恶劣的人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前,但凡正派人士和良家妇女,只要一见到身着奇装异服者,就像见到了麻风病人,避之惟恐不及。这种厌烦和反感,在历史上甚至曾经导致谋杀案的发生。比如郑文公杀其子子臧就是。事后有人评论说:“服之不衷,身之灾也。”一件奇装异服,竟招来杀身之祸,而舆论还认为是理所当然。
穿着奇装异服要遭人非议、厌恶,甚至嫉恨,穿着过时的服饰,用过时的方式装饰自己,则会遭人笑话。
既痛恨奇装异服,又害怕过时落伍,这可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和饮食的表现大相径庭。
说来也有趣,饮食和服饰虽然都为中国文化所看重,实际情况却似乎不大一样。饮食比较保守,服饰则比较新潮。饮食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小最慢的。古人用筷子,今人也用筷子;古人吃米饭馒头,今人也吃米饭馒头;五千年前吃火锅,今人也吃火锅。无论食品原料、烹调方法、进餐方式、习惯口味,都基本保持“中国特色”,难得一变。当然,要说一点没变,也不是事实。不过,即使最爱吃麦当劳、肯得基的孩子,也不是天天吃。如果天天吃,还爱不爱,就难说了。再说,不吃西餐和洋快餐的毕竟还是大多数。所以有人认为,在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世界文化趋近认同的未来,饮食,可能是“中国特色”的最后一块阵地。
服饰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如果说饮食是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先生,那么,服饰就像追新逐奇的小姑娘。中国的服饰,曾屡经变化。说得远一点,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说得近一点,则有辛亥革命以来的“逐年西化”。今日之服饰,不要说与千百年前大相径庭,便是与十多年前也大不相同。但不管怎样时尚化,总归是与国际接轨而不是和传统接轨。传统的服饰,大概只剩下了博物馆的意义了。
事实上,咱们这个最最痛恨奇装异服的国度,恰恰也是最最爱赶时髦的地方。许多外国名牌的畅销,就连外商也感到奇怪。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中国人竟会用数月的工资去换一件体面的包装布,“十六岁的花季”们也能潇洒地走进时装专卖店,用父母的血汗钱换取时髦。
服饰这东西原本就是穿给别人看的。如果没人看,穿得再漂亮也没有意思。爱美的女子一旦无人观赏,也就无心梳妆。这就叫“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既然穿衣打扮,原为让人观看,则每人的服饰,便必须依照对象而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别出心裁。完全不加修饰,固然粗野鄙俗,让人“看不起”。过于讲究修饰,又未免虚伪做作,让人“信不过”。
实际上,奇装异服之所以遭人物议,表面上看是因为不合“礼”,实际上是因为不合“群”。想想看吧:大家都穿这样的衣服,你却偏要穿那样的衣服,这不是存心要和大家过意不去吗?不是存心要让大家瞧不顺眼吗?不是公然不把大伙放在眼里吗?不是太狂妄、太自大、太目中无人、太自以为是了吗?难道都不爱美就你懂行?-----厌恶、反对奇装异服者大都是这种心理。
赶时髦情况又要复杂一点。中国人爱赶时髦吗?爱的。中国人承认自己爱赶时髦吗?不承认。所谓时髦,即“流行于时者”,没有一定的人数,就称不上“流行”。
时髦这玩意,不赶是不行的。不赶,就会过时。同样,太赶,也是不行的。因为是时髦,就不会是“老一套”,总是新鲜玩意,也就多少有些风险。
如果还没弄清它是否会流行于时,就匆匆忙忙赶了上去,结果无人响应,岂非成了奇装异服?这就不能不预留后路。办法则是宣布自己不赶时髦,甚或视赶时髦为可鄙。结果,赶时髦便成了贬义词。其实,中国人哪有不赶时髦的?想当年,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夜之间,全国到处都是黄军装、红袖章,那可真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时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