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三十年的围棋心结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9

积分

院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7:39: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其实,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围棋的文章,但始终觉得自己棋力不够,有班门弄斧之感,但总要谈谈。
我学围棋是很晚的,大概是高中时候90年代初吧!那时只是和好朋友们瞎玩,懂得拆二的就是高手了,也没什么定式和招法。后来上大学了,没什么事可做(我是最讨厌学课堂的知识,别的我都爱学)。看书就看两种,一种是算命的书,一种是围棋。我看算命的书可不是宿命论,喜欢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滴天髓》和《渊海子平》,两部命理学的权威之作看了好几遍,可惜没有算命先生指点,入不了门。从马列毛选到命理是我能接触到的哲学基础,那时对诸子并未参透。说多了,离了题。学围棋时没人教,连个像我这样水平的人都没有。自己就想了个笨办法——打谱。一手一手的打,这才知道了先角后边,侵分角部要小飞挂。当时,自己连征子都不知道,为了这个术语,查了好多资料,最后买了一本围棋辞典,才知道,征子原来是就是扭羊头,哈哈!
第一次进步,是大学时好朋友介绍同楼的一个大哥和我下。那时,我们总是下的很晚,有时嫂子在楼下喊他,他才走。而我就失眠了,晚上下棋和看小说是造成我失眠的两大原因,因此,我晚上一般不下棋,更不敢看小说,小说从高中起就和我绝了缘。大哥为人精瘦,但非常老实,但是下棋时,棋风刚猛豪放,大开大阖,力量非常大(当时我觉得)。而我打谱从一开始就是吴清源的自选百局,吴老又是多执白,至今那种飘逸的棋依然如深刻的烙在心里。这样,我们一下就是七年,到我结婚离开老楼。现在和大哥也失去了联系,多想见见他啊!当时两个人互相较着劲,棋力有所提高,估计就是业余2段不到的水平吧。但没有师傅教,自己进步实在是太难了,因为自己不会逼着自己去做死活题,也没人教你什么是俗手,算路和习惯都没有深度。但自己下棋、学棋还是很快乐的,也确实下了功夫,姑且不去管有用功还无用功。每到放暑假,我自己都关在屋里打谱,汗流浃背都不觉的,却也是避暑良方。那时,也是舍不得花钱买棋盘,让老爸请厂里的木工给我做了一块木板,自己刷上黄色,用扁尖钢笔画的线,也找不好对角线,画的不准确。后来,朋友说为了平要打腻子,就找了些补窗缝的腻子,结果油乎乎的,弄不上,太可笑了吧!现在这个棋盘儿子做为文物了,我也舍不得扔。因为是实木的,子放到上面不响,我还是挺喜欢的。这些恐怕一般人不理解。
买了好多好多围棋的书,从学围棋开始到2008年初,18年来,几乎有一半的夜晚是看围棋书入睡,这应该算是下功夫了吧!但路子不对,又没人教,10年没长棋,也够可笑的了。
第二次长棋是网络普及以后,有了网络对局,下棋的机会多了,自然就长了一些。但自己又懒,从没有复盘的习惯,其实就是复盘,没高手指点,也是不行的。我因为怕失眠,总是五分三十秒的快棋,全凭感觉和对手出错,因此,虽然长棋,但很慢、很少。
第三次长棋,是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水到渠成。那天,带儿子去书店,有一部秀策全集,纯粹为了儿子买的。自己一共也就打了五局吧,突然明白了。
围棋专业棋手下棋是锱铢必较的,因此打他们的谱对于我这个只知皮毛的人完全不对。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我们普通爱好者是理解不了专业棋手的任何一步的,完全是纯粹的模仿,至于为什么这么下,我们不知道。记得当年我把吴清源的自选百局从头到尾打七遍,谱都记住了,也走不出一招像吴老先生的棋,为什么,因为压根我就不明白人家究竟为什么这么下。吴清源无敌的时候,是多执白的,而且不贴目,对手也是专家中的专家,执白要想赢棋,不走过分的招数是不行的。为此,老人家都信了邪教,可想执白的压力有多大。后来,有贴目了,问题又来了,白棋仍觉得亏,黑棋贴目也觉得亏,大家都觉得亏,那招法就都过分了。过分到忘记了围棋的美是“见合”,双方在都有余地的境况下能够有选择,是中的调和,是对天地人间的一种无为的理解。就像川端康成《名人》中名人对功利围棋的指责和担心一样。“过分”这种围棋理念,逼出了韩国流,因为局部的肉搏战大大降低了贴目的压力,因此,专家们把局部的变化或者某一种布局都研究透了,就增加了胜利把握。殊不知,这给我们爱好者带了巨大的不懂,围棋渐渐离开了普通人,背弃了棋的初衷。
当然,李昌镐是个例外,我们不知道他对棋的理解是什么,因为他从未把他自身的真谛告诉我们。我想应该是:一、对老师的否定,曹薰铉是当时最强的矛,他把老师作为赶超对象自然要炼就一副最强的盾;二、性格使然,我们从未听过李昌镐的负面新闻,一个乖男孩,当然要下乖男孩的棋;三、韩国的少儿围棋培训体制,造就了他超人的基本功;四、天才,他就是为围棋而生的,可惜生在了现在,倒退150年或许他对围棋的理解会更深。
功利围棋如流水线一样,制造了无数我们看不懂的棋谱,也制作了李世石、古力这些把围棋带到更远的迷途的舵手。这不是说他没有含金量,恰恰相反,是因为太专业了。每个局部变化都包含着棋手下面呕心沥血的研究,所以我们看不懂,其实绝大多数专家不经过研究也看不懂。
当年日本用番棋的手段已经解决执黑有利的问题,既简单又科学,何必非要硬性规定贴目呢。一共六盘,各执三盘黑棋,下和了再各加一盘,就像点球一样,直到分出胜负。贴目之前,日本比赛用番棋辅以升降制就不错,只不过因为新闻棋、头衔战,为了报纸的销售量,迷失了围棋的本质。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一句话,是我打了秀策的谱,才知道什么是围棋,正确的招法该怎么走。秀策执黑的行棋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行棋方式,因为没有贴目,每一手都不一样,这时我才知道,围棋原来是这样下。作为我们爱好者来说,现在围棋的招法,或者说专家的走法,完全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的棋力根本不需考虑贴目的问题,换句话说,贴目对爱好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基于此,现在专家的对局,我们可参考的价值不大。我学棋时,是找不到秀策的谱的,围棋辞典那部书倒是有几局,可是印的质量太差,根本看不清。我们是打着武宫正树的棋走过来的,因为三连星是最好模仿的,可是中腹的感觉和收空的招法,是武宫正树的独门知识产权,没一个人学的来(大家总想怎么破人家,却没有继承),我们就是这样被现代围棋愚弄着。专家们讲棋时,也是基于骨子里对贴目的理解,才做出局部“缓”、“这个变化恐怕不能接受”等判断,这对我们爱好者来说,与最“恰当”的变化擦肩而过。
因此,我觉得爱好者为长棋,应该用以下几个办法:
一、坚持做死活题,提高一下自己的算路;
二、推荐几本书:
沈国孙的《正着与俗手》(光一的《如何应对无理手》也不错),我还是主张棋型要美;
藤泽秀行的《围棋手筋大全》,那都是石破天惊的着手;
《秀策对局全集》,执黑无敌,古典围棋的美。
三、网上对弈尝试着下慢棋,并坚持复盘;
四、还有要读书,我有时觉得爱好者长棋在棋外,别忘了“知识就是力量”。
初级爱好者们,希望你们读完后,棋力能有所提高。不信大家就试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555

积分

二段

沙发
发表于 2016-2-4 23:30:43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举报邮箱:1264501412@qq.com|举报电话:19113233640|12377.cn|棋魂围棋网 ( 蜀ICP备:2023038626号-2 )

GMT+8, 2025-10-30 16:26 , Processed in 0.0205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