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7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话中国人》易中天著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114

积分

院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11:45: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章 饮食
一、民以食为天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西方文化是做爱做出来的。

这当然不像话,也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却也不是全没影。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要生存,要发展,这“饮食男女”四个字是不能不讲的。就连动物都知道不能不觅食,不能不求偶。反正不吃饭,就会一命呜呼(个体无法存活);不做爱,就会断子绝孙(种族不能繁衍)。不能生存,何谈发展,又哪有什么文化?

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但我们却不曾听说过“民以色为天”。民以色为天,举国上下都是“淫夫荡妇”那还了得?

因此,“饮食男女”这四个字中国人似乎更看中“饮食”,西方人似乎更看中“男女”。西方人会因为一个女人去打仗,中国人就不会。像古希腊人那样,为一个叫海伦的女人发动一场特洛伊战争的事,中国人是不会干的。中国人只会在打了败仗之后将责任推到女人身上,比如妲己或杨贵妃。中国人打仗也有枪女人的,但那是“搂操打兔子”,捎带的事,主要的事还是枪饭碗,打人家锅碗瓢盆的主意。

中国人既然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难怪中国人把什么都看成吃,说成吃了。

比如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小菜一叠、吃里爬外等等。

其实不但民间话语说“吃”,官方话语也说“吃”。比如孔子说《韶乐》之美,就说“三月不知肉味”;孟子说义利之辩,就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毛泽东说实践的重要,就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焦裕禄说创新的可贵,就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看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食的文化”,也没什么大错。

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依我猜测,多半是饿出来的。

想来我们的先民对于饥饿一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侯谋生多难啊!刚刚走出森林那会儿,赤手空拳的人真有些走投无路。坐享其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与平原上的动物竞争又没有本钱。没法子,只好那自己开刀。一是改革饮食结构,由单纯的素食改为杂食,不挑嘴。二是改革饮食习惯,由一天到晚吃个不停改为定时定量一日三餐。三是改革饮食方式,由茹毛饮血改为火工加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于是人类便由自然的生存状态进入了文化的生存状态。

这倒是中外一律的。那么,为什么咱们的祖先对于饥饿格外地记忆犹新呢?大约也就是人家放牧而咱们种田之故。游牧民族是不大容易挨饿的。因为好歹有奶可吃。实在饿急了,拖一头羊出来宰了就行。所以游牧民族比较乐观和潇洒。

咱们农业就麻烦多了,得等庄稼熟了以后才有饭吃。何况还有灾年,洪灾、旱灾、风灾,防不胜防。所以农业民族会有一种“忧患意识”,老担心哪一天会没有饭吃。

其实,在中国,吃饭不但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一项基本权利。中国古代专制社会是没有什么人权可言的,但无论什么人都有“吃饭权”。就算是死刑犯,临刑前也会有一顿饱饭可吃,甚至允许亲属和友人送酒肉到刑场,叫做“不杀饿死之人”。(许多英雄好汉便常常利用这个机会劫法场)。

吃饭这件事,处理得不好,就会出乱子,出问题。你看中国历史上所谓“大治之年”是什么状况?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反正,在中国,谁要是能让普天下的人都有口饭吃,谁就是替天行道、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就是既顺乎天意又得乎民心的好皇帝。

因此也可以说,中国的政治问题,首要的就是吃饭问题。任何一个政权,都只有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由“得人心”而得天下。其他问题,倒在其次。

于是吃饭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政治即吃饭,这是不少政治家的看法。

事实上在中国,政治往往就是吃饭或请客吃饭。

政治既然是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这也是有例的。比如赵国的老将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便曾经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口气吃了十斗米、十斤肉。因此辛弃疾才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可惜赵王的使者受了廉颇政敌的贿赂,回去后汇报说:廉老将军的饭量蛮好的,只是消化系统不太灵光。一顿饭的工夫,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便犯了嘀咕。嘀咕的结果,则是廉颇白吃了那么多米饭和酒肉。

樊哙的运气就好多了,因为他是当着项羽的面吃喝的。鸿门宴上,项羽原本要杀刘邦,结果被范哙搅黄了。樊哙冲进宴会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且吃的是生猪腿,简直就是帅呆酷毙,弄得项羽完全忘了自己要干什么,刘邦也就趁机溜之大吉。刘邦开溜前,问樊哙要不要去告辞。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壮哉樊哙,不愧为能吃善饮的汉子,这见地是何等了得!

二、“有奶便是娘”这一点都不神圣,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受人一食,则很可能要报之以生命。

韩信是一个挨过饿的人。韩信少时家贫,常常到南昌亭长家去混饭。亭长的老婆显然并不欢迎他,便一大清早便把饭提前做好,在床上就吃光了。韩信再来时,当然没有吃的,一怒之下,便跑到河边去钓鱼。漂母见他饥饿,便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天天如此。所以后来韩信被封了楚王,衣锦还乡时,第一件事就是去报答那位漂母。

正是出与同样的原因,韩信在楚汉之争的最后关头仍不肯背叛刘邦。因为他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一饭之恩竟大如此。

三、其实,母子也好、兄弟也好、乡亲也好,都是“食与共食”的关系。母子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兄弟、乡亲则是“共吃”的关系。其实,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都或多或少有些兄弟情分。可以说,亲与疏、敌与友,竟全在共食与否。甚至真正的兄弟,如果长期不共食,关系也有可能变得疏远。之所以中国大年三十的那一次家宴便显得十分重要,是因为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上一年已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和重申。不难想象,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定一张圆桌,举筷共食,亲亲热热地吃上一顿好饭,那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三.请客吃饭之谜

中国人,大约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那么,这里面还有什么文化上的原因吗?照一般人想,请客吃饭,当然是有好处或有求于人。没有好处,或有事没事的,天天请客吃饭,那是他疯了。中国的事是有些奇怪。一些事,在办公室、会议厅、谈判桌上讲不成谈不通的,餐桌上却一谈就通。再难办的事,只要到了酒桌上,就好说好商量。所以,有好多事情,就非得靠请客吃饭解决不可。

这办法不但小民要用,有时候皇帝也要用。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用过。赵匡胤这个皇帝,当得有点来路不明,是他手下的将领,趁着七岁的娃娃皇帝周恭帝孤儿寡母地坐不稳江山,一夜工夫拥立起来的。具体做法,则是在他驻兵陈桥时,突然闯进驿馆,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七手八脚的披在他身上,然后倒身在地,山呼万岁。赵匡胤的皇位既然是这样来的,当然害怕别人故伎重演便请手下握有重兵的几位大将来吃饭。酒过三巡,赵匡胤端起酒杯,趁着酒色盖脸,对几员大将说:哥几个都是朕信得过的人,就怕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这几员大将一听,连忙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纷纷请求交出兵权。这在历史上就叫“杯酒释兵权”。一顿饭一杯酒,就解除了权臣的兵权,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这可真是太值了。

其实有很多政变也在餐桌上。比如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光要刺杀王僚,办法则是请他来吃太湖叉烧鱼。叉烧鱼是当时一道名菜。王僚听说有叉烧鱼吃,欣然前往,却没想到一把短剑就藏在鱼的肚子里。结果自然是叉烧鱼没有吃到,自己反倒成了“叉烧鱼”。

请客吃饭有如此多的好处,——既能拉关系,又能搞阴谋,还能公开杀人或预谋杀人,当然成了中国人的最爱。

此外,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不喜欢分餐制。尽管许多人都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就好象怀疑别人有传染病一样。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越不好意思分餐。相反,要表示大家都是“铁哥们”,都必须将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菜盘,这样才“不分彼此”,才是“同吃一顿饭”。即使其中有人有传染病,大家也要做到“同年同月同日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14

积分

院生

沙发
发表于 2013-10-9 11:45:44 |只看该作者
四、烟酒茶

中国人按说是不该也不会吸烟的。吸烟并非祖传,吸烟并无好处,吸烟有害健康,另外吸烟形象也不好(国产影片中流氓特务无不吸烟)。然而它竟能被国人欣然接受,且屡禁不止,便一定有文化上的原因。

事实上,烟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中国的传统的交际之物,有酒与茶。“茶交隐士,酒结豪侠”,但都不如烟。因为你总不能到晚拎着一瓶酒或一壶茶,逢人就倒吧?然而怀揣一包烟,当然便当得很。求人办事时,递上一支烟,只要对方也是烟民,往往都会接过去。因为人家请你吃饭至少也算得上是友好的表示。况且一支烟微不足道,收下不算受贿,拒绝又未免小题大做。但是东西再小,也是人情。只要对方接了烟,也算是领了人情,开了口子,搭了桥梁,下面的文章也就比较好做,至少不会碰得灰头灰脸。俗话说:拳头不打笑脸。面对人家递过来的烟,一般人也很难拉下脸来。

烟能帮我们交人,也能帮我们识人。比方说,吸烟者多半大度、豪爽,但也可能马虎、放荡;不吸烟者往往严谨、沉稳,但也可能拘谨、小器。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好打交道。

如果说烟能打开局面,那么酒则能打破界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讲究内外有别、亲疏有差、长幼有序、贵贱有等,如若逾越,便是“失礼”。现代社会平等多了,但年龄、资历、地位之类的差异总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总有界限、有隔阂的。能最有效地消除它们的,也就是酒。善于公关者以花言巧语强行劝酒,与会的饮酒者以“豪言壮语”自作多情时,酒会便空前热闹起来。有的叫添酒,有的低声唱小曲,有的换酒杯,有的换座位,总之就是一派“胡言乱语”。这时,所有的人,都既无宾主,亦无分贵贱,人人都是“酒神”,各个都是“醉鬼”,真真正正是人人平等。大家在一起喝酒,要的就是这种平等和融洽,亲密和热闹。

但也有很多人因为喝酒误事,所以,历史上自周公开始便开始发布禁酒令,但都成为了一纸空文。

中国人还喜欢喝茶。饮茶好处多多:茶能防癌,不象烟有害健康;茶能醒脑,不象酒多喝乱志。所以,历史上有戒烟戒酒的,却断乎不会有禁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14

积分

院生

板凳
发表于 2013-10-9 11:46:08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服饰

有句老话,叫“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老话也不一定就对。人生在世岂能“吃穿二字”?但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吃,不能不穿,倒也是事实。

时尚问题

中国文化在传统上,是反对和厌恶“奇装异服”的。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奇装异服简直就是坏人、流氓、色鬼和品行恶劣的人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前,但凡正派人士和良家妇女,只要一见到身着奇装异服者,就像见到了麻风病人,避之惟恐不及。这种厌烦和反感,在历史上甚至曾经导致谋杀案的发生。比如郑文公杀其子子臧就是。事后有人评论说:“服之不衷,身之灾也。”一件奇装异服,竟招来杀身之祸,而舆论还认为是理所当然。

穿着奇装异服要遭人非议、厌恶,甚至嫉恨,穿着过时的服饰,用过时的方式装饰自己,则会遭人笑话。

既痛恨奇装异服,又害怕过时落伍,这可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和饮食的表现大相径庭。

说来也有趣,饮食和服饰虽然都为中国文化所看重,实际情况却似乎不大一样。饮食比较保守,服饰则比较新潮。饮食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小最慢的。古人用筷子,今人也用筷子;古人吃米饭馒头,今人也吃米饭馒头;五千年前吃火锅,今人也吃火锅。无论食品原料、烹调方法、进餐方式、习惯口味,都基本保持“中国特色”,难得一变。当然,要说一点没变,也不是事实。不过,即使最爱吃麦当劳、肯得基的孩子,也不是天天吃。如果天天吃,还爱不爱,就难说了。再说,不吃西餐和洋快餐的毕竟还是大多数。所以有人认为,在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世界文化趋近认同的未来,饮食,可能是“中国特色”的最后一块阵地。

服饰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如果说饮食是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先生,那么,服饰就像追新逐奇的小姑娘。中国的服饰,曾屡经变化。说得远一点,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说得近一点,则有辛亥革命以来的“逐年西化”。今日之服饰,不要说与千百年前大相径庭,便是与十多年前也大不相同。但不管怎样时尚化,总归是与国际接轨而不是和传统接轨。传统的服饰,大概只剩下了博物馆的意义了。

事实上,咱们这个最最痛恨奇装异服的国度,恰恰也是最最爱赶时髦的地方。许多外国名牌的畅销,就连外商也感到奇怪。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中国人竟会用数月的工资去换一件体面的包装布,“十六岁的花季”们也能潇洒地走进时装专卖店,用父母的血汗钱换取时髦。

服饰这东西原本就是穿给别人看的。如果没人看,穿得再漂亮也没有意思。爱美的女子一旦无人观赏,也就无心梳妆。这就叫“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既然穿衣打扮,原为让人观看,则每人的服饰,便必须依照对象而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别出心裁。完全不加修饰,固然粗野鄙俗,让人“看不起”。过于讲究修饰,又未免虚伪做作,让人“信不过”。

实际上,奇装异服之所以遭人物议,表面上看是因为不合“礼”,实际上是因为不合“群”。想想看吧:大家都穿这样的衣服,你却偏要穿那样的衣服,这不是存心要和大家过意不去吗?不是存心要让大家瞧不顺眼吗?不是公然不把大伙放在眼里吗?不是太狂妄、太自大、太目中无人、太自以为是了吗?难道都不爱美就你懂行?-----厌恶、反对奇装异服者大都是这种心理。

赶时髦情况又要复杂一点。中国人爱赶时髦吗?爱的。中国人承认自己爱赶时髦吗?不承认。所谓时髦,即“流行于时者”,没有一定的人数,就称不上“流行”。

时髦这玩意,不赶是不行的。不赶,就会过时。同样,太赶,也是不行的。因为是时髦,就不会是“老一套”,总是新鲜玩意,也就多少有些风险。

如果还没弄清它是否会流行于时,就匆匆忙忙赶了上去,结果无人响应,岂非成了奇装异服?这就不能不预留后路。办法则是宣布自己不赶时髦,甚或视赶时髦为可鄙。结果,赶时髦便成了贬义词。其实,中国人哪有不赶时髦的?想当年,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夜之间,全国到处都是黄军装、红袖章,那可真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时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14

积分

院生

地板
发表于 2013-10-9 11:46:25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面子

面子是中国人的宝贝,它几乎主宰着中国人的一切。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处理和维系;社会生活,也要靠面子来决定和操作。什么人该请;什么人不该请;什么人该“再三邀请”,什么人不过随口说说,都一律取决于面子。请来以后,什么人该先入席,什么人该后入席;什么人该坐在首席,什么人只能“打横作陪”,甚至站在旁边,也一律取决于面子。被有面子的人请去吃饭固然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请来吃饭也固然有面子。请客的人,为了给客人面子,明明是杯盘交错,水陆杂陈,也得说“没什么菜”。

被请的人,明明是口味不适,胃口不佳,也得连说好吃作大块朵颐状。当然,在这里,掌握“分寸”是极为重要的。——吃得太少,似乎怪罪主人招待不周,是不给主人面子;吃得太多,狼吞虎咽,又显得自己没教养,或没见过“世面”。总之,一应行动,均应以面子的得失为取舍,由面子来操纵和指挥。

如果被请之人的面子很大,却又未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比方说,没有坐在上席,没有请他吃最好的东西,或没有让他先动筷子,那麻烦就大了。即便不当面翻脸,也会怀恨在心,找机会让你吃不了抖着走。

穿衣也是一样。衣服穿在身体的表面,当然是“面子”。一个人,如果穿不得体,是很没面子的。所以,中国人的服饰之道,就可以总结为三句话:重人前而轻人后,重外衣而轻内衣,重礼服而轻内服。

丢面子的人,轻一点的会“吃不开”,重一点的则要“掉脑袋”。比如项羽,历来百站百胜,但最后一战惨败,这就面子丢光,连家也回不了。他自己的说法,是“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古人要面子很实在,不像今人脸皮厚,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不好意思”便罢了,所以项羽终于自杀。项羽一自杀,就有很多人说他是英雄。为他唱赞歌,打抱不平;他又留下“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成语典故,也算是对历史文化有点贡献,可以名垂千古。反正项羽的面子终于争回来了,虽然是在死后。

可见,丧失面子,有时会比丧失生命还要可怕。失身的少女,落榜的少年,被俘的战士,还有其他那些“丢了面子”的人,往往竟会“寻短见”,道理也就在这里。

所以,中国人会“死要面子”。

一个人,尤其是先前曾经被人“看不起”,一旦有了“脸面”,便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给人“看”。当年,项羽灭了秦王朝时,尽管天下未定,强敌在前,还是心急火燎地要回老家去,道是富贵而不还乡,岂非穿着漂亮衣服在夜间行走?这也是人之常情。就连阿Q,进城做贼小小地“发”了一下,也要在未庄的酒店里“摆阔”,掏出钱来,“满把都是铜的银的”。难怪曹操要派雍州人张既出任雍州刺使,唐高祖李渊也要拜秦,州人姜谟为秦州刺使。

不过,这种要面子的办法,也未必高明。说不定老家的乡亲中会冒出一个愣头青来,当街喝道:这不是俺村上的红头阿三吗?他八岁时还尿炕呢!这就会大煞风景。更何况,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真正有面子的人,用不着“摆谱”。相反,只有惟恐别人“看不起”的,才会架子端得十足,到处耀武扬威。所以,项羽军中有人听了楚霸王的那番高论以后,便讥笑说他是“沐猴而冠”。是啊,现如今你看那些牛逼烘烘的家伙们,是不是有一种大猕猴戴高帽子的感觉?

死要面子,可不是说说玩的。面子少说也比身体重要。因为身体受点损伤,不过是“皮肉之苦”;面子受了损失,那可是“心灵的创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举报邮箱:1264501412@qq.com|举报电话:19113233640|12377.cn|棋魂围棋网 ( 蜀ICP备:2023038626号-2 )

GMT+8, 2025-10-31 04:18 , Processed in 0.0217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