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读到朱自清的《匆匆》,我和他说,朱自清很有民族气节,不吃美国救济粮而死。儿子问,那他为什么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不吃救济粮为什么就有气节?一时语塞,我确实不知道。上网查了一下,知道是因为美国人对战后的日本采取扶植政策,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聘用日本前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为军事顾问,学生举行示威,吴晗等发起不吃美国救援面粉的抗议活动,当时已病重的朱自清签名参加了抗议活动。过了不久朱自清去世。 在这些背景材料中,提到朱自清当时已经胃穿孔,食量很小。对于一个在贫病交加处境的人来说,粮食的意义不言而喻,签名展示了骨气。在后来的过程中,朱自清也的的确确没有吃美国的救济粮,但是不是因没吃救济粮而死了,我看就未必了。朱自清得的是严重的胃病,有粮食也照样生命垂危,何况没有美国的救济粮,难道中国就没有一点自己的粮食,又为什么签名的教授那么多,朱自清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却独独饿死朱自清一个人呢?在我看来,朱自清之死与不吃救济粮两件事隔得太近,造成世人是因不吃救济粮而死的印象了。很多的资料,在陈述这件事情时,采用的表达一般也是暧昧的说朱自清死之前不吃救济粮而已,没有将二者进行因果联系。 采用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方式抗议美国,从现代的眼光看,真不知道对美国或国民政府的政策有何影响,颇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概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功利主义,只要能表达气节,只要能抒发愤激之情,表明态度与立场,是不会去考虑有没有政治效果的,这正是他们的层次比我们高的地方。 古代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有不吃嗟来之食高士,解放前又有朱自清等不吃美国救济粮,在如今,无论美国再怎么得罪中国,都没见人发动起来不吃肯德基和麦当劳,这可还是要花钱去买的玩意。一对比就知道现代中国人的现实与麻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