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贵州西秀 于 2014-9-3 10:32 编辑
一 高僧辨正 开卷诗云:“机谋时未有,多向弈棋销。已与山僧敌,无令海客饶。静驱云阵起,疏点雁行遥。夜雨如相忆,松窗更见招。” 话说长安元年(701年)春,日本高僧辨正带三个王子入大唐。辨正,日本和州大安寺高僧,生性诙谐,且善谈论,又精通围棋,为王子围棋之师。因对大唐文化极向往,故得天皇命远道而来。武则天命诗通音律,多才多艺李隆基以皇室身份接待宴请辩正为首的日本宾客。宴会以棋为艺,辅以诗书乐迸韵。 李隆基侈于游宴,侈于音律,侈于书法绘画,侈于博弈,身边人才云集,邀来弈云、郑观音、杨季鹰三大高手分别与三个王子对弈,三轮九局定胜负。 座子摆好,首轮三个王子为客执白先行。 李隆基与辨正亦对弈起来,李隆基以晚辈见礼而执白小飞挂角,辨正夹攻双方以力而行。落子飞快,白子中盘胜。换子再弈,辩正白棋起手大飞守角,李隆基小飞挂角,行至中盘作战,白棋擒住数子而胜,各胜一局,春色平分。 至午时,首轮结束,弈云、郑观音胜,杨季鹰败。封局入席,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次轮主人执白先行,屏气凝神,宫中极静。李隆基邀辨正再弈,辨正欣然。正弈间,忽见弈云手弹一枚白子向李隆基头顶飞去,宫中两边侍卫大惊,两侍卫飞身看住弈云。 二 双喜临门 有侍卫寻到白子,上有鸟粪,正是有燕飞过李隆基头顶拉粪,弈云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弹指神通。李隆基本是会武之人一时窃喜不露,示意两侍卫归位。 二轮战罢,弈云、杨季鹰胜,郑观音败。三轮再战,弈云、郑观音、杨季鹰皆胜。 入席晚宴,音乐奏鸣,侍女一对一侧身而立服侍。李隆基盛赞日本大王子棋艺高超,胜我大唐杨季鹰、郑观音。辩正亦赞大唐棋手功力强大,计算精准。 酒过三行,李隆基离位走到弈云这桌,谓弈云:“今日三战皆胜可喜,那手弹指练几年了?”弈云立站诺诺;“十八年。”李隆基道: “明日起你到宫中待办处报到,任侍卫职。”弈云大喜而诺。郑观音见势笑对李隆基道:“大人,弈云昨日喜得一千金,还望赐名。”李隆基道:“弈小凤。”弈云更喜:“谢大人。” 得职得名,可谓双喜临门,众人向弈云讨酒吃。 正是这年,有两人出世,一是诗人李白,这里不表;另一是国手王积薪,演义棋情传奇。 三 取名积薪 遥遥三湘 ,滔滔九江。楚汉名城长沙城郊一石岩临溪,流水碧漪,山林靑翠之处有一村,名王家村,村落有人家四十余户,以打猎、捕鱼、种地为生。村一男孩出世,父亲惊异,此儿落地时两颗门牙已露,且食指中有痣。正恰遇村中私塾先生,先生相面见指而言:“此儿克亲,日后指耀。今此儿牙已露,先叫乳名为‘牙牙’, 日后自有人为此儿取名。” 牙牙天生神力,五岁便上山跟打猎,下河学捉鱼。然八岁时父病故,与母亲相依为命,担起家里重活。十岁,母亦病逝。牙牙孤苦伶仃,村中几个老人商议,送牙牙至大山中万华禅院里,以力而干杂活养活自已。 万华禅院,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山涧溪流,泠然有声,禅境幽幽。寺内香火缭绕,诵经不断。寺外古树参天,莺飞草摇,自然风光与禅院古寺和谐地融为一体。到寺里,牙牙可谓穷人子早当家,他是眼到手到。挑水,浇莱,砍柴甚勤,惹人喜爱。 方丈见其砍之柴堆积如小山,为其取名王积薪。
却说村中私塾先生常来寺与方丈博弈,得知方丈为牙牙取名为积薪,点头而悅。积薪每次皆早干完杂活侍茶细观黑白对弈。有一日,弈后先生与方丈复盘,为一角死活争论面赤不休,积薪怱插言:“夹一子是死棋。”两老摆变化果其然,惊看问积薪:“你会下棋,来试一局。”方丈起身叫积薪坐下,座子摆好。积薪不敢推辞坐下执白棋起手向先生角小飞挂去,黑白布局激战,先生两龙不活言败起身让方丈来。积薪起手大飞守角,布局平稳,中盘激战方丈4子棋筋被飞天一罩逃不出,方丈苦笑不语。
方丈问:“跟谁学的棋,老纳怎不知。”积薪腼答:“这三年来常看师傅与先生下棋,看会一点,心里早就盼师傅和先生教我。”先生和方丈对望,先生云:“你可谓无师自通,天生棋才,我俩教不了你,我与你师傅曾游历京城带回些许棋书,我俩都给你,好生用功。” 方丈对先生道:“我想让积薪白天下山去你处识文断句,晚上我准备油灯给积薪摆棋何如。”两老相视大笑。 山下,青溪竹林,梯田层层。天地间,群山为景。清晨,积薪沿古石阶飞跑下山,专心功课,先生尽所能而授之。日暮,积薪回寺,热饭在桌,取棋书而自研之。方丈数次深夜起身视之,积薪一书一棋局,心佛皆静。 万华禅院乃三湘名寺,文人墨客所推崇,常聚于寺,知寺中有一小孩围棋无师而通,会者皆跟积薪下,积薪皆应,居然三年未败一局,名震三湘。 时光匆匆,一晃五年过,积薪十八岁矣。一日先生和方丈寺中石桌弈罢,方丈谓积薪曰:“杭州有我俩一棋友,姓张名史南,棋艺颇高,名震苏杭,我们已修书一封在此,今日你即动身去他处,将来棋艺如何,那看你自已的造化了。”积薪不肯离去,方丈大怒。方丈曰:“男儿志在四方,此地如何留得你?”积薪只得接过信和盘缠洒泪跪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