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魂
标题:
人间走过张爱玲
[打印本页]
作者:
九月弈心
时间:
2013-10-9 10:13
标题:
人间走过张爱玲
时间:
2013-10-09 09:39
来源:
美文网
作者:
飘如尘烟
秋风吹冷了夏季炽热的温度,当白露铺白灰瓦,当一场又一场秋雨的淋湿,九月渐渐已凉。
这是你走后的第十八个九月,你漂泊的脚步,定格在九月瞬间走向永恒。情路艰辛,半世流离的凄苦,只化成一片落叶,飘荡在九月的风里呜咽成唏嘘,九月,是你的归期抑或宿命。
此刻就静静的端坐在屏前,看你那些散落在世间的文字,想象你一袭旗袍裹身,侬侬软语,临水照花的雅韵,聆听你已远的足音。
其实你未曾走远,其实你一直都在,于这个仆仆红尘喧嚣的某个角落,或者我们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里,静静地活着,续写着你那些无以伦比的风华文章。
上海,香港,纽约,你的一生都活在这些繁华的大都市里,暮然回首时的那盏灯火,却只照见你无处可逃的寂寞。有人说算来你是无情的人,却在年轻之时,没能守住淡然心性,放纵自己爱了一场。其实不然,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一份爱的降临,每一个人都会与爱情不期而遇,不过是迟早的时间问题罢了。你若无情,怎会有爱?爱到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你如无情,怎会甘愿忍受胡兰成给予的种种打击和折磨,还一如既往的爱他?想是那短短几年相处的时光,留给你太多美好的回忆,一句临水照花人就那么轻易荡起你心中的涟漪,你爱他的眉,他的唇,他嘴角的涡,哪怕他是一个汉奸,你也愿意与他签订终身,结为夫妻,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那个夏天的傍晚,暮色下的上海,西边余辉未尽,楼下电车叮当作响而过,胡兰成告诉你时局不好,来日自己必定有难,如果日本战败,我必定逃得过,唯头两年要改名换姓,将来与你虽隔了银河亦必定我得见。你听后笑说,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胡兰成风流成性,身边总有女人投怀送抱。但想他是真的爱过你,他在武汉遭遇空袭,绝望中喊出的名字是爱玲,这至少可以安慰你那颗被捅的千疮百孔的心。你早已洞悉了人心不古,不相信天长地久,也不相信胡兰成是个情深专一的男子,你知道奢求不了他只属于你的,所以只一度沉醉在与他当下的爱里而不顾其他,你也明白这样终将的结局,却又心生侥幸,所以才从上海到温州要一个已预料到的结果,没有誓言中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你就像一只扑火的蛾子,被焚烧的面无全非,非得听到从他口中说出来才死心。而他身边花影重叠,岂止白玫瑰红玫瑰,分明是缠绕着万紫千红的缤纷。你心灵的城堡却只为他一个人留守,你终究做不到像你给他的一封信里说的那般:“我想过了,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你想要的是一个丰满的秋季,没想得到的只是一片枫叶,未曾装点美丽的一眸,便已落地。“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枯谢了。”
你是那样不管不顾一往情深的爱着这个大到几乎可以做你父亲的男人,以你高贵名门,以你孤傲的性格,为了这个男人,你卑微到世俗的最低处。即便是这个男人已经背叛,已经在与别的女人卿卿我我过着居家生活,你仍然有一份牵挂,仍然用自己的稿费去接济这个负你最深的男人,悲喜自知,有谁懂你?
原以为十里洋场的上海才是你今生可以绽放永恒的地方,怎能料到春花秋月不过是短暂一偶,山河破碎,战事纷扰,民国那一袭烟雨再也渲染不了你的裙裾,带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携着伤痕累累的心,万念俱灰之下,你默然挥手作别生养你的故土,选择了远离,把自己当成那无根的浮萍,随风飘去了香港,再飘过太平洋在美国沉寂。每当念及那一幕,至今心里仍觉凄然,想你那样一个弱女子,穿着素袍,披着肩纱,站在轮渡的甲板上,脚下放着一只小皮箱,皮箱里装着你远行的所有。启航的瞬间,无数只送别的手,竟然没有一只为你而挥,想当初离开上海到香港,还有他在轮船开动的时候转身离去,你望着他的背影,禁不住黯然泪下,而此番离去经年,唯有星光送你,你茫然眺望无边无际的大海,不知岸在何处,不知何处将栖下你瘦小的身躯?再度回首往事,一幕幕犹在昨日,那张再也熟悉不过的面孔就在眼前,那些温婉软玉的呢喃还响在耳边。
轻飘飘的旧时光悄然溜走,当你抛下曾经的繁华,将倾城故事丢弃在风中,冷落了那些锦绣文字,当你给胡兰成最后一封信之后,便已心如死灰,将后半生绝望的埋藏。多少年来,没有人知道你的消息,亦没有人知道你身在何处,你一直在他乡的寓所,被人们遗忘的活着。无欲无念,只在自己编织的飘渺世界里沉醉,那是一份历经大悲大喜之后的淡定,那是洞悉世事之后的从容,那是你一直想要的旷世境界。
你是
中国
文学
史上的一朵奇葩,一生所写的文字如仙女散花洒遍天涯,以机智聪慧见长者,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又能将才情相连,在作品中既深入又脱俗的,世间再无二人,你是当之无愧的传奇。脍炙人口的传世文字太多,不能一一记全,亦不敢用肤浅的见解去诠释你作品的深邃。你的小说有些人大爱,有些人不屑一顾,胡兰成说你的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较,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则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你的小说脱离不了色彩,你也拒绝没有色彩的文字与生活,只有色彩的文字才赋予了你笔下人物鲜活的生命,钻进人的心灵,让读者随着情节或喜或悲。资料上评价你的成就,说你是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
你那些随意写来的文字,经过你巧心雕作,散发出种种光芒和灵气。有一种小资,也有一些俗气,但无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人说你的小说与主流截然不同,亦无成为教育人的启迪机器,我不能苟同。即便是你的小说没有挣扎没有追问,但至少你也和鲁迅一样尖锐的批判传统,不管这种批判有多无力或者苍白,毕竟你只是乱世中的一弱女子,担当不了政治宣传的工具。你面对那些批评你的人从来都不去争辩,也不屑去争辩,只拿作品说话。你手写你心,喜欢读就读,不喜欢读就远弃,没有必要去迎合别人的口味。
你的小说我大部分都读过,但或许是我写散文的缘故,所以我更偏爱你的散文。你的散文具有极强的美感,如同能够听出悠扬婉转的音乐,有着让人痴迷的旋律。一花,一草,一老宅门,一旧花窗,都描写的那么耐人回味,文字讲究,把美感发挥到了最高的境界,那些惬意的文字,随意抽取都是经典。你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你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你说,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你说,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你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好爱着自己;你说,千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伊人已远,唯有文字芬芳依旧,问这世间,谁能与你堪比?
作者:
九月弈心
时间:
2013-10-9 10:13
今又九月渐远,十八年前的中秋前夕,月亮待圆之日,你在异国他乡那间寓所,屋里没有家具,没有一张舒服的床,穿着一件褐红色旗袍,躺在地板上,盖着一床薄薄的毯子,静静离去。没有炮竹声为你的离去响起,没有一个人的眼泪为你哭泣,没有一种歇斯底里的哀鸣,呼唤你去往天国路途的魂魄。你轻轻地走了,人们直到七天后才发现你孤寂的尸身,想你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才女,晚景竟如此凄凉,惊艳传奇,戚戚落幕,怎不让人唏嘘?
“成名要趁早”,而你是否被盛名所累?回头望去,盛名之下,谁挽一地苍凉?若如你只是上海滩静安里弄街巷的一个普通小女子,想必你的生活平静淡然,相夫教子,然后就此终老,比起盛名之下的你要幸福的多。可惜你不是,你若是了,人间就少了一个张爱玲,文坛就少了一个才女,流芳里就没有了这个传奇,尘埃里也开不出花来。所以,你只能是盛名之下的张爱玲,以孤傲的姿态,遗世亦独立世间。
这个清秋,因想起你愈发觉得惆怅。活着,多的是磨难,少的是人生。一个个南来北去的过客在尘埃里淡然,岁月长河里,沉浮着太多那些流传的人和故事,于在纷扰的尘世演绎成经典,后人为着这些人和故事争争论论,吵吵闹闹,辨不出真伪。穷尽所学,我的笔下仍然无法完美的诠释我要赞美和怀念的临水照花人,我只清晰的记得,人间走过张爱玲。
作者:
随风飘远
时间:
2013-10-9 20:20
千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要是张爱玲会下棋就好了,还可以说“来砍一盘?”,于手谈间忘却所有的悲喜
作者:
天涯有明月
时间:
2013-10-10 11:23
谈谈三毛 驼舟的博客:
很早想写一篇关于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苦于思路及时间的短涩一直未能动笔,近来时间有了些,思路却仍然不畅,便找来往常在日记中所写的与三毛有关的随笔,稍加整理在这儿。
一 三毛的弥尝
三毛曾在谈话中说“自己有性格缺陷”,但这些缺陷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形成的,应该如何去克服?大概三毛想过也实践过却从未认真的去想,去偿试,为什么呢?她实实在在的忙,她的个人生活,写作及社会交往等重重的压着她,使她疲惫的身心不胜负荷。其实三毛的生活陷入了一个可怕的“缺陷弥偿”的漩涡中,这就是她为什么在感觉中时时难以自拔的缘故。
三毛的缺陷弥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孤独的弥偿
三毛的父亲陈庆嗣先生在“我家的老二--三小姐”中,提到了老二为什么称为三小姐,又为什么可能取三毛这个笔名。对于父亲的说法三毛没有表明赞同与否,却在另一篇文章中说“三毛二字里藏着易经中的两个卦。
其实三毛在对早年成长的回顾的文章里透露过取名三毛的另一个秘密:“老二象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那两块。”三毛多次向父母报怨,说她倍受家庭冷落,是挣扎中成长的。三毛要弥偿这种冷落她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读书。书给了她知识,给了她新的朋友和新的天地,也使她过早成熟形成了那种一半孩子一半智者的特质,这种特质伴随了三毛的一生。
2 少年时代的知识弥尝
书中的天地--那些人的呼喊呻吟,大义凛然的勇往直前,生死相守的忠贞不渝使三毛如醉如痴。终日驰骋在另一个看似虚幻却“更为真实的世界中“,但书也叫她尝了苦头,因为她的“朋友”未能及时提醒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她受到数学老师惩罚性的污辱,眼睛上被画了两个黑粗的圆圈圈。也许老师并无恶意的想激起三毛的奋发上进,却没有想到三毛逃离学校,逃到她的知识弥尝的阶段。
3 初恋的弥尝
初恋的弥尝是三毛一生中最重要的弥尝,正是这使她踏上了流浪的路途,开始了有传奇色彩的异国风情的创作并获得成功。也正是这一弥尝使她与沙漠结下终身的不解之缘。说到这里,请允许我赘述一笔,那个最初闯入三毛心中的男孩的确是个不错的人。三毛的眼力和选择都十分准确,只是那男孩不认为三毛 适合他。他不忍伤她的心,就是在三毛去逝后也不发表任何言谈,怕会不慎对三毛有所伤害,相比之下那位自称是三毛好友的人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了。
初恋的男孩在三毛心中留下永难磨灭的痕迹,时光愈久情感愈是强烈,无论是死在三毛怀中的爱人也好,还是给予三毛无尽的大漠风情的创作灵感的柯西也好,都未能帮助三毛最终把心灵上的伤痕完全慰平。
4 事业的弥尝
三毛作品主要由爱情,游记两部分组成,这就决定了她著作的读者群虽然广大却限定在以青少年为主,因而台湾作家的声誉和青少年读物作者的称谓几乎等同起来是三毛的又一遗憾。三毛曾再三强调自己的作品不只是给青少年阅读的,她后来偿试的“滚滚红尘”等剧本的写作,准备长期居住在新疆并创作与王洛宾有关的作品都有部分考虑是出于这。令人痛心的是她未能实现这一计划。
二 三毛的“怪”
黄山七十二峰,峰峰景色徊异;黄山雾,幻化迷蒙如仙如梦。黄山多么象三毛不平凡的经历,而黄山的雾又多么象传说中的三毛罩在身外的那层时明时暗的云帐呵。人们说三毛“奇”,是说她不同凡响的经历,和出类拔萃的创作才能。那么有人说三毛“怪”,这“怪”又指的是什么呢,“怪”与“奇”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呢?
三毛如何“怪”,她的亲人,朋友在文章中曾从不同侧面或多或少的谈到过,如:看杀羊,直到看完全过程三毛才带着某种满意的神色离去;少年时的三毛竟决心要嫁给大画家毕加索;她热爱生活,乐于帮助生活中的落魄者并经常鼓励他们,而她自己却常常想到死;对于她以个人生活写照为主的作品,家人从来不读,她自己也不读;对于雪芹先生的作品,对张爱玲,贾平凹的作品却有时读到不下二十遍,她去新疆大漠看望王洛宾路过西安,却又并不去看望贾平凹;更令人称怪的是三毛还宣称能“通灵”,也就是说她有特异功能,这在她的作品里也是每每可以见到的。此外还有一些不经意中透露的小事,如家里人,包括她的爸妈也称她作“妹妹...”,这些都是在三毛作品中被读者早已熟悉的情节,久之则成了人们心中挥之难去的疑雾,三毛的名字也便随之亦真亦幻的“怪”了起来。
其实前面所说的各种之怪又实在是不足为怪的,因为问题见于文章中,答案也早已隐藏在文章中了。下面不妨略作分析。先说看杀羊,对孩子来讲,那决对是件须要勇气须有极强求知欲和打破砂锅问到底,善始善终的执着性格才有的表现。至于家里人不读三毛作品,我想是因为一开始三毛就把家里人当作了孤独和不平等的“源起”,她在文章中有意无意透露的情感必然会引起家里人的不安,反感甚至愤慨。加之她给作品的主人公添加了许多光焰,色彩,这就导至家里人的无声抗议--不读,不仅自己不读孩子也不读。不读不等于不沾光不沾荣誉,还是每有机会就把三毛的作品送人。三毛去西安不会见“贾”,去新疆与“王”一见如故等她自己都已在文章中作了解释,至于她在文章中有过的“通灵”之说,我有如下理解。
读书是可以产生幻觉和,“诗枕游梦”的作者周涛先生在“读书的坏处”一文中说:“读书是一种易产生幻觉的行为...文字所能诱发的幻觉世界也是无尽的!所以读书是一件足能令人迷醉成癖的事...”读书如此,著书可知。三毛的工作主要是在夜晚,感受,回味,设计,构思,创作....她常常感叹睡眠不足,把睡眠当成一种难言的负担,三毛的自闭,阅读乃至她的创作都不能不使她经常处于自我对话的状态,她又是那样的投入,加之睡眠不足导至的神经衰弱,她便被拉向一种近于思维分裂的疾病状态,自然而然的用死者生前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特点和方法以及带有个性的语言,来参预自己当前的生活的思考与某些决定。这,也许就是三毛所谓的通灵。但是在疾病和过度劳累的情况下是会产生幻觉的,不能对此警醒,也可能是导至后来发生的悲剧的一个不能完全排除的原因。
作者:
天涯有明月
时间:
2013-10-10 11:24
三 三毛之死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和女知名人氏。但三毛崇拜的是凯撒,她更垂青伟大的争服。灰姑娘不会永远满足于水晶鞲,宫庭舞,乘南瓜车赴约,三毛也不会满足台湾作家三毛这一誉满全球的荣称。正当她把目光对准新的目标并准备开始新的征服时,也许是出于嫉妒,命运之神也开始了对三毛新的捉弄。它残酷无情的从她身边夺走了柯西,把无穷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留给她。接下来是遭遇了车祸,而在剧本创作的另一偿试领域也使她陷入难堪中(除剧本创作者外,演员,导演等均获大奖),更糟糕的是她的健康也在落井下石,她不得不动员自己的毅志的全部,坚忍地进行着抵抗。令人烦恼的是人们把作品中的“我”完全当成了三毛,又理所当然的把三毛完全当成了陈平。她承受着痛失亲人和孤独的煎熬,承受着疾病的折磨,更为名人的头衔所累。此刻的她已变成了虚假的楷模,看似乐观的空壳,终于她下定决心要亲手砸碎那个由她创造给她曾带来莫大荣誉和烦恼的“三毛”。
她几次为“三毛”设计着死,但必须是有声有色。她要“三毛”在讲台上讲话时死去,“讲话筒也轰地一声落在地上....人们争着往前跑着看这个倒地的心目中的人物,生时不同凡响,死也死的有声有色.”对于自己的设计总难满意,她便请登琨艳--在心灵上可以与她互通有无,相处最为默契的好友为“三毛”设计最隆重的告别人生的仪式--葬礼,于是“三毛的葬礼”一文问世。
四三毛的死因迷雾
三毛死于自杀似早已成为定论,她曾几次自杀未遂,在与朋友的言谈中也曾多次谈到死,特别是在死前委托朋友写葬礼文章都说明自杀说不无依据。提出这种看法的人大多数是对三毛熟知的。三毛是个心态十分矛盾的人,在她心中常常是生与死同在,喜与悲同在,爱与恨同在,坚强与虚弱同在,不应因其具有某一观念或心态就断言为某。其实即便我们健康人的心中,性格中又何尝不具有相互矛盾的两重性呢?从三毛的成长历程中不难发现,每当她的命运的份量出现偏差时,她就会对毅志的法码努力的作出调整--同命运抗争几乎是人们心目中女性“三毛”的代称。而三毛在作品中,在无数次的演讲中,津津乐道的也正是此点。登琨艳在谈到写“三毛的葬礼”文章之前曾与三毛商量,让作品中的三毛死去,以减轻作者心中重负。从三毛在1990年11月22日在对新加坡张美香的长途电话采访谈话中说她要努力的工作,要走遍中国,要出个人专集;在给贾平凹的信中谈到“后天做手术”并相邀同游商山,都说明三毛心目中的明天仍然多姿多彩。那么她怎么会在倾刻间作出如此荒唐的决定,怎么会在仓促之间作出如此错误的选择?众多所见所闻的材料表明,三毛系自杀,亦不乏它杀因素,我们说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被三毛在无数次文章中称为爱得心痛的人,在生活旅途中结为伴侣的人,在未来的设计中憧憬为相知相守的人。这些人都是男性,在三毛的不同时期都拌演着生死相期的角色,舒是突然逃走的,他是用痛苦慢慢煎熬三毛的人;柯西是突然死去的,他是用巨大痛苦撕裂三毛的人;而王老人则是由于犹豫徘徊,并由一个个的小错误折磨三毛的人。罪过在他们身上,错误却必需要由三毛自己来负责了。如果舒的离去她能坦然以对,如果王老人的不解她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在柯西离去后能尽快地重建爱窠,她的故事就决不会出现后来那样的结局。(我这样说是会遭到许多朋友批评的)有人提出疑问,她怎么那样傻居然会看上一个比她大几十岁的老人,回答十分简单,她要回大陆,要挖掘童年时就听说过的歌王这座埋着丰富宝藏的大山,她要让她的三毛迷们对她的期待不至落空,她要把台湾三毛的称谓改变为中国三毛.....如果不是那样,她..
五 迷语
很多人认为三毛之死至今也仍然是个迷。我也作了些猜想,先猜一猜三毛说过的名字中的两个卦,我想一个应该是乾卦,另一个是坤卦。再说三毛死之迷,她的死应该说还是自己做了临时暂短的安排的,那也是三毛健在时曾设计过的方法之一,你不妨注意两点:丝袜,另一点是与红楼梦中一句诗有关,有兴趣的话再另找时间讨论好了。
作者:
天涯有明月
时间:
2013-10-10 17:33
《西厢记》
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剧情介绍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作者:
天涯有明月
时间:
2013-10-10 17:34
故事起源
沁园⑴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班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在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会真记》传到了元代,由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
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
注:⑴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作者:
天涯有明月
时间:
2013-10-10 17:35
思想内容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
老曹
时间:
2013-10-12 20:41
可惜了。。。。。。。。。。。
欢迎光临 棋魂 (http://bbs.qihun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